Responsive image

气候变化下中国碳减排之路
本站/admin    浏览:98

从 1896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S.Arrhenius)提出全球气候变暖假设到2015年,不过百余年的时间,气候变化却已完成了从“科学问题”到“政治问题”,再到“经济问题”的三级跳,并迅速上升到囊括一切的“发展问题”的战略高度。气候变暖作为全球环境问题的四大热点之一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负效应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一项重要议题。1997 年通过并于2005 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KyotoProtocol)作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成果之一,为附件 I 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减排提供了三种灵活机制:国际排放交易(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IET)、联合履约(JointImplementation,JI)和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

在上述三种灵活机制中,中国作为非附件 I 国家(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CDM 参与其中。CDM 设计了两重目标:一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二是帮助附件 I 国家实现其限减排承诺。因此,CDM 被看成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机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 CDM 项目合作,既可获得减排所需资金和技术,也可从经核证的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Reductions,CERs)出售中获取可观收入,从而有效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于发达国家而言:CDM 项目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时间、地域和部门方面),降低本国所需成本,有效实现在《京都议定书》的限减排承诺,节约大量资金。鉴于此,撰写了《气候变化下中国碳减排之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研究》一书,不仅对进一步丰富可持续发展理论、低碳经济理论、生态文明理论等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减排政策,引导碳密集型产业向环境友好型方向过渡,协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全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书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是清洁发展机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第四章是气候变化应对下的清洁发展机制;第五章是国内外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发展现状;第六章是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融资方式及中国的选择;第七章是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面临的特有风险及规避方法;第八章是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九章是促进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发展的对策;第十章是本书的主要结论、不足之处以及对清洁发展机制发展的未来展望。

本书得到了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3LY104)、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4GXQ4D196)、贵州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黔科合 R字 [2015]2016-1 号)和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5QN23)的资助。我的研究生任亚运、张强、桂姗姗、沈强强、郭风、杨霄、杨洋等,他们不辞辛劳为本书的资料收集和数据处理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本书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读者予以批评指正。